中共安康市石泉县纪律委员会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工作动态 >> 工作调研 >> 正文
基层变味“人情风”产生根源及对策
时间:2016/09/12  来源:   作者:邹敏   点击:

    “人情往来”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之一,也是正常交友、维系关系的重要方式,但在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,人情消费不断“上档升级”,失去了应有的内涵,以致社会浪费之风、奢靡之气横行。变了味的“人情风”人人恨之,可是人们对此却趋之若鹜、无法自拔,不仅成为干部群众不能承受之重,而且败坏风气,几成社会之祸。面对这种现状,调研组选取了100个样本进行走访调查,针对当前基层“人情风”的主要表现、根源及对策建议做了如下探究。
    一、主要表现
    一是人情名目花样繁多。正常的礼尚往来是亲友融洽关系、和睦共处的有效渠道,但是现在,与情是礼、与利是礼,给面子是礼,给物品也是礼,“礼”字含义太宽,名目太多。结婚、生子、入学、升学、参军、职位升迁、病愈出院、新店开业、老人过寿等都要送人情随份子;送礼对象也与日俱增,七大姑八大姨亲戚之间互送人情是免不了的,再加上邻居圈、同学圈、朋友圈、同事圈,哪一个圈都不能落下,逢年过节、商务往来都离不开礼物、礼品、礼金,维系人际关系非此莫属。据调查,基层一年中随礼次数超过30次的占15%,20至30次的占43%,10至20次的占32%,10次以下的占10%。
    二是人情档次节节攀升。过去人们相互间送人情,不过是买些吃穿用度必需品,孩子升学送几本书,乔迁新居送一盆鲜花,老人过寿买两身衣服,至多也就提两瓶酒一条烟,同样能沟通感情,表达心意。而现在,这些礼品已显“寒酸”,一出手就是几百元,上千元的红包也屡见不鲜,使基层普通群众背上了沉重的负担。据调查,平均礼金(礼品折算成礼金)在500元以上的占12%,300至500元的占49%,200至300元的占35%,200元以下的占4%。
    三是人情目的庸俗扭曲。随着社会生活和观念的变化,“礼”的性质也越来越复杂,已不单是通常意义上的传统情谊表达方式,这项约定俗成的传统失去了原本的内涵,变得畸形扭曲、面目全非。有的人把“礼节”、“礼仪”异化成“礼物”、“礼金”,把“礼尚往来”异化为人情交易,送礼即有利益目的,随礼即生攀比之心。有的人把单纯的礼尚往来演变成一种敛财的途径,送礼的人投其所好,收礼的人照单全收,人情关系陷入利益循环。
    二、问题根源
    一是面子观念作祟。面子是人情在社会关系中的外化形式,“情非得已,盛情难却”很大程度都是歪曲面子观的表现。在基层,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人“打肿脸充胖子”,收到请柬,虽然反感无奈,但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去,硬着头皮,强颜欢笑送“人情”,普遍存有千万不能让人瞧“扁”的心理。有的人为了图几分薄面,用金钱来交换面子,换取虚荣。
    二是攀比心理使然。人人怕人情多,人人喜搞宴请,眼看自己大把大把送人情,有人变着法子也要摆酒席,于是送了请、请了送,今天请、明天送,我投之以桃,你报之以李,层层加码,你送我五百,我还你八百,你来我往,不随份子或者少随份子都被看作是“抠门”的典型,被他人嘲笑议论,攀比之风大行其道。
    三是不正之风存在。如果说百姓之间的“随份子”还能够你来我往,另外有一种“人情礼”则完全就是单向行为,有去无回,成为某些公职人员权力寻租的途径。有人借红白喜事大摆宴席,借机聚财敛财,觥筹交错,酒甜耳热,打着交流感情的幌子,大行不正之风,久而久之,送礼者觉得习惯自然,受礼者觉得天经地义。人情往来钻进了“实用主义”的怪圈,沾染了丑恶的“市侩气”,成为官场的潜规则,助推了变味的“人情风”盛行,败坏了社会风气。
    三、建议对策
    君子之交应淡如水,清新文明的社会风气,容不下变味的人情消费。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,建立和谐健康的人情关系,不仅需要广大群众从己做起,转变观念,移风易俗,还需要基层党委政府担负起引导责任,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健康向上的交往形式,从而跳出人情消费的怪圈。
   (一)主动转变观念,发扬传统美德。个人修养的提升、内心精神的自我净化是治理变味“人情风”的基础。治理变味的“人情风”需要每个人转变观念,提升境界,注重生活内涵,主动从我做起,清楚认识“人情风”的危害,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,从而自觉抵制过度“人情风”。只有树立正确健康的人情消费观念,才能推陈出新,变陋习为良俗。
   (二)加强教育宣传,引导移风易俗。加强教育引导,加大宣传力度,是治理变味“人情风”的有效之策。人情往来对普通群众来说是道德约束的范畴,基层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“人情风”这种民间陋习,把走出“人情”消费误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来抓,通过舆论正确引导,向变味的人情陋习宣战。对人情交往中的新事新风大力宣扬,对各种陈规陋习大加曝光,改变群众的攀比心理,引导人们移风易俗。只有通过教育宣传,舆论引导,才能推动人们回归健康纯洁的人际关系。
   (三)完善社会公约,规范人情消费。制定社会公约,规范人情消费是治理变味“人情风”的有力举措。在良好舆论氛围的基础上,制定规范人情消费的社会公约,摈弃旧习俗,倡导新风尚,形成“重情轻礼”才是人情题中本义的社会共识。在办理婚丧嫁娶时,提倡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,小事不办,树文明新风,立健康新规,在全社会形成以提倡简单健康新风尚为荣,以坚持大操大办旧陋习为耻的良好社会风气。只有完善规章制度,订立相关守则公约,才能使基层变味的“人情风”持续不断好转。
   (四)端正党风政风,严格依法治理。严格依法治理,是扭转基层变味的“人情风”的根本所在。党风政风与民风紧密相连、相互影响,党风政风是关键是前提,决定民风,治理变味的“人情风”,必须端正党风政风,纯洁干部作风,规范党员干部行为。要将有关人情交往的一部分习俗从道德范畴上升到纪律和法律范畴,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,将党员干部的人情交往和宴请范围用制度定下来、圈出来,严禁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甚至借机敛财,严肃处理人际交往中的违纪违规行为。只有端正党风政风,严格依法治理,才能以党风政风促民风,引导人民群众移风易俗,推动社会风气向好发展。

 

上一篇:基层公安机关搞好廉政教育的思考与建议

下一篇:县公安局:加强基层派出所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

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 备案序号: 陕ICP备12003054号
地址: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人民路政府大院  邮编:725200 电话:0915-6313333